社会性领域与认知能力、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具有很大的不同,家长无法用客观的、量化的标准对幼儿社会性与情感能力的发展进行衡量,很多时候对于幼儿的判断具有极强的主观性。因此,家长在进行此目标培养的过程中,一定要避免以下若干误区:
第一,成为坏榜样。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,家长的榜样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。而社会性与情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,由于其多半围绕道德与情感展开,并不具有完全量化的标准以备家长遵守和参考,更多的是与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。家长日常生活中的言谈举止时刻体现着自身的品质与道德,切忌成为幼儿的坏榜样。幼儿具有极强的模仿性,他们会对家长的言谈举止不加判断地进行模仿。同时,幼儿也具有富有童真的固执性,当家长要求他们遵守一些要求时,他们会首先将要求与家长的行为做对比,当家长口中讲着大道理、行为上却打破规则要求时,他们会很迷惑、会对家长所提出的要求产生质疑,也会固执地要求家长与自己一起遵守要求。因此,既然要求幼儿做到某些标准,家长不妨先将标准内化,身体力行地将标准做给幼儿看。与其强制性要求幼儿遵守,不如在生活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来影响幼儿。
第二,伤害幼儿脆弱的情感。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,他们很容易因为家长的一句气话而受到伤害,家长在对幼儿的错误行为进行批评与纠正时,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,考虑自己所说出的话究竟会不会对幼儿产生负面影响。没有天生的好孩子与坏孩子,也没有绝对的天才与笨蛋,坏孩子与笨蛋是被叫出来的。当幼儿不小心做错了事情,经常会有家长气急败坏地说“你怎么这么笨”,也许这句话成人听了只会一笑了之,但是幼儿会当真。他们犯错误后自己会有很强的内疚感,再加上家长的批评,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是笨蛋,在日后的行为中会表现得畏首畏尾。如果幼儿只是不小心或好心办坏事,家长不妨多给幼儿一些宽容和鼓励。
第三,过度保护幼儿。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并不是非常完善,但是他们却经常会固执地认为自己可以完成很多事情,这是幼儿的天性。家长如果给予适度引导,幼儿就可以变得更为自信、独立,如果家长过度干涉,幼儿只会有越来越强的依赖心理,导致他们无法学会从错误中总结经验,无法学会以正确的态度接受失败,这将非常不利于幼儿独立自主、自尊、自信的培养与发展。如果家长因为怕幼儿摔碎盘子而拒绝让他们帮忙刷碗,他们将失去一个学习分担家务的机会;如果家长因为担心幼儿交到坏朋友、学到坏习惯而过多干涉幼儿与同伴的交往,甚至帮助幼儿选择同伴、帮助幼儿交到好朋友,幼儿将失去很多与不同群体交往的机会,失去学习各种交往策略的机会。
第四,不问幼儿的想法而随意做出主观判断。幼儿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发展特征,他们经常会有与成人不同的思维方式,有些事情在成人的眼中是很难理解的,但是,如果让幼儿做出解释,他们说出来的思路也是可以接受的,甚至是独辟蹊径地让成人大吃一惊。对于幼儿的行为和所导致的后果,家长切忌通过简单的主观判断就给冠以“犯错误”的头衔。例如,幼儿在绘画时将太阳画成了绿色的,多数家长也许会直接加以纠正,并告诉幼儿太阳应该是红色的,但是家长是否想过幼儿的想法呢?如果问及幼儿为什么太阳是绿色的,也许他们会告诉家长,因为太阳的照射使树叶变绿,所以太阳应该是绿色的。也许这不符合科学,但却绝对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,也很难说是没有道理的,这不正是幼儿想象力充分发展的一个体现么?